
王兆杰查看科室更多医生
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后又在美国德州大学TSRH医院、韩国NEON运动医学中心、德国ENDO-Klinik医院等世界著名脊柱外科、运动医学、关节外科做过访问学者。2006年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和硕士研究生导师资格,2009年取得主任医师资格,现任医院骨科主任兼学科带头人。
详细介绍
社会任职:
现任《中国骨质疏松杂志》荣誉主编,《中国现代外科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骨科疾病防治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儿童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传统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预防医学会骨科疾病防控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临床医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和广州市医学会关节外科学会委员,广州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广州市劳动能力鉴定专家库成员。曾任《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副主编,中国老年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常务委员,贵州省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细胞生物治疗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创伤骨科分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委员,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关节外科学会常务委员,《滨州医学院学报》编辑,贵州省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西部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执行编委。珠海市医学会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珠海市医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副主任委员,珠海市医师协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珠海市医学会骨科分会常务委员兼秘书长。
论文及科研成果:
曾获市级科研成果二等奖3项;博士学位课题《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病机理及早期诊断的实验研究》为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 部分研究内容在华西医院骨科组织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硕士学位课题《肩关节外固定的解剖学及生物力学研究》为贵州省科委基金资助项目,生物力学测试在第一军医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
2005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项(项目批准号:30571871);近20年已在SCI、中华牌和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如《成骨细胞与脂肪细胞横向分化的初步研究》2012年发表在《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瘤》2011年发表《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并在本年度被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2011年出版《骨质疏松诊断》专著任副主编。
现主持(或已结题)的各级专业课题有:《广东省珠海市老年骨折病人骨密度和生化代谢指标的测定及意义》为民政部课题;《骨质疏松症与骨坏死发病相关性的研究》为贵州省科技厅基金资助项目;《髓腔内脂肪细胞的表达和干预因素及其在骨坏死发病和治疗中的相关性研究》为博士启动课题;《骨质疏松骨组织中OPG,ODF因子表达变化的影响及意义》为珠海市科研课题;《尿激酶靶向溶栓剂的构建及其对股骨头缺血坏死微血管内凝血的干预作用》为遵义医学院课题;2008年带领遵医五院骨科创建成功《珠海市重点专科》;主持的《FRAX骨折风险东方人群阈值的研究》为IOF(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科研课题。
擅长领域:
四肢骨折及脱位、断指(肢)、关节韧带损伤、软骨损伤、肩袖损伤、周围神经损伤、脊柱骨折与脊髓神经损伤、髋周骨折、骨盆及髋臼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关节病、骨髓炎、风湿、类风湿及化脓性关节炎、骨与关节结核、肢体及脊柱畸形矫形、颈椎病、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峡部裂及滑脱、骨良恶性肿瘤、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等疾病的药物、细胞生物技术、常规手术及各种微创手术治疗。尤其擅长初次关节置换、多种复杂关节疾病的高难度关节置换手术和返修手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先进的三D打印模型、导板等个性化关节置换术;“外科术后加速康复技术(ERAS)”更是受到患者及家人的赞誉,使手术疼痛大大减轻,功能恢复迅速,在术后当天或1天后既能下地活动,树立了过硬的品牌。还擅长微创关节镜技术应用治疗关节韧带、软骨损伤等修复重建手术。另外擅长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包括颈前路手术显微镜下椎间盘摘除术、颈椎病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经皮椎间盘射频消融术、椎间孔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手术(外侧入路、板间入路)、Mis-TLIF、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术等。骨质疏松症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个性化和规范诊治及科研工作也赢得了国内同行的肯定。针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不同时期采取个体化治疗,阻止股骨头坏死进展,分别采用髓芯减压、病灶清除+植骨、带血管蒂的骨膜瓣或骨瓣转位、游离骨移植等方法治疗。针对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和髋周骨折的经皮椎体成形术、微创内固定、小切口关节置换等治疗新技术,都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